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8:12:30    次浏览
本报记者李慧通讯员祁明德中铁乡位于兴海县东南部,距离县城40公里。这里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乡,辖区内的民族村、吉浪村等,邻村之间分散,交通不便,人们的思想观念闭塞,经济发展相对落后。现在,兴海县通过完善的管理模式、经济发展、思想意识等方面的建设,昔日的贫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管理模式:建立家庭基本户台账杜宗村拉保老人因残疾,全家都享受低保,由于近几年老人家的经济条件得到改善,村委会经商量决定取消对拉保老人一家的低保政策。老人觉得委屈一直不太同意。但是,杜宗村自从建立了家庭基本户台账,村里众乡亲对各家信息基本知情,村委会成员对老人耐心劝导,年前老人主动将自家的低保名额让了出来,村里贫困的牧民享受到了台账带来的好处。原来,中铁乡党委抓住村“两委”换届契机,县乡工作组召开群众和党员大会、村民座谈会,组成工作组。基层工作人员通过零距离接触,挨家挨户走访调查,与村民搭起信任的桥梁。历时三年之久对各村建立了家庭基本户台账,根据各村各户的实情并结合平时掌握的情况,分别将家庭成员、房屋间数、草场面积和家庭实际收入等数据录入电子版资料库。中铁乡党委书记公保扎西告诉记者,以前众乡亲对贫困户物资发放、低保享受等惠民政策或多或少都有些怨言,觉得有失公平。自从建立了家庭基本户台账之后,各村务决策程序更加规范化、实施公开化,使各村工作逐步进入正常轨道。经济发展:脱贫致富以实际出发为了摘掉“后进乡”的帽子,中铁乡党委选派党性强、作风实、懂藏汉双语、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,挨门逐户查问题、找症结,深入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,根据各村实情制定相关的致富经。有调查,就有发言权。工作人员经过细致的走访,终于找到了致富的新路子:通过饲养优质牛、羊,发展高效养殖业,辅以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,全方位增加农牧民收入;凭借畜牧业的天然优势成立专业养殖合作社,从返村大中专毕业生、外出务工人员、致富带头人中寻识扬帆的舵手、撑桨的“水手”,引导农牧民科学饲养,强化管理,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。兴海县华天池畜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,正是由中铁乡民族村半农半牧的散养户组成的,他们在十几年的摸爬滚打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,为合作社的创办奠定了基础。合作社现有原生态畜种繁育牛100头,新改良优质奶牛105头。今年年底预计可以建成挤奶厅、保鲜库、配种室等基础设施,后期将采取“合作社+基地+服务体系”的运作模式,鼓励其他散户加入合作社的队伍中,促进民族村的经济发展。思想意识:解锢多年的落后观念民族村地处偏远,这里祖祖辈辈都以发展畜牧业为主。很多牧民觉得孩子上学用处不大,才让东主老人也不例外。然而,老人追悔莫及地告诉我们,他小时候村里要求每家每户有一个孩子念书,可他是独苗,父母就花钱请别人家的孩子去上学。现在,人家在县城里上班,他的温饱才刚刚解决。也许正是有了这样的感悟,民族村的牧民思想意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。因为大家从身边的实际现象看到了知识带给他们的巨大经济效益。与此同时,兴海县各级驻村干部深入中铁乡各村子,走家入户调查了解和宣传,使“两讲两促”活动的思想深入民心,打破了形式主义的宣讲模式,结合身边的实际宣讲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,提高了农牧民的环保意识,进一步激发了发展畜牧业生产的积极性,提高了发展牧区经济的意志力。中铁乡沐浴在和煦的春风里,谱写了一曲致富之路的新赞歌,描绘了一幅农牧民新生活的美丽画卷。中铁乡党委书记公保扎西说,他们不害怕“后进”,害怕的是不敢面对“后进”,只有正视“后进”,才会迎难而上。